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北京上海深圳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若干比较(3)

来源:上海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7 2019年度中国独角兽企业前10名中北京、上海、深圳上榜企业数据来源:恒大研究院《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6 京东数科 205 金融科技6 比特大陆 148 区块

表7 2019年度中国独角兽企业前10名中北京、上海、深圳上榜企业数据来源:恒大研究院《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6 京东数科 205 金融科技6 比特大陆 148 区块链10 京东物流 134 物流服务4 陆金所 380 上海 金融科技 13.54%8 微众银行 161 深圳 金融科技 4.47%images/BZ_67_297_2505_1754_2596.png2 字节跳动 750文娱媒体3 滴滴出行 516 汽车交通6快手 286 文娱媒体北京46.94%

相比上海,北京、深圳的适合独角兽生长壮大的创新土壤更加肥沃,为持续产生独角兽企业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产业基础支撑。在优势产业中,一些小型初创的公司有机会和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高新企业、大公司有效联动,初创创业公司的参与有助于补充行业上下游各环节的短板,并让整个体系进入良性循环。反观上海,创新企业仍以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企业创新需求牵引不足,基础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仍有待增强。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在新兴领域发力,抢抓人工智能、互联网服务等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培养更多体现上海产业特色的独角兽企业。

四、创新政策:让企业“生得快”“过得好”“活得长”

通过持续推出创新政策,不断加大营商环境制度供给,是提升地区创新企业活跃度、集聚度以及存活度的重要因素。从数据统计分析来看,近年来,上海推出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等一揽子政策举措,每一次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都带来市场活跃度的提升。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及2014年3月上海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一年来,全市新设企业数量经历了51.2%的大幅增长②;2015年5月上海出台推进“科创22条”政策文件,本市新设企业以平均9.3%的增速持续增长;2017年12月,推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改革1.0版,相继出台“扩大开放100条”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聚焦企业在沪投资兴业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新设企业数量一年内增加12.9%。一系列制度供给如同“强心剂”,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抬高了本市注册企业增长数量的底部(图5)。

图5 上海重大制度改革前后新设企业数量增长情况示意图(单位:万户)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三地新设企业的行业类别分布看,上海新设企业向新兴行业领域集中的态势最为明显,创新经济成为本市聚集新设企业最多的领域。2019年上海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类新设企业进入所有新设企业排名前三,占比由2013年的13%、2015年的15%、2017年的17%稳步提升至2018年的20%和2019年的21%。目前上海每5家(2017年为每6家)新注册的企业中就有1家从事科研与技术服务,表明随着科创中心建设效应逐步释放,创新经济已经成为本市一张特色“名片”。但是也要看到,对比北京、深圳,从事科技创新相关行业的企业数量仍有较大差距,根据三地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9年底,上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企业有2.6万家,不及北京(24.4万家)的1/10和深圳的1/2(5.7万家);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有2.3万家,北京(7.7万家)和深圳(6.4万家)分别为上海的3.3倍和2.74倍;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8万家,明显少于北京的2.7万家和深圳的1.7万家(图6)。如果把创新企业数量比作支撑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塔基”,那么显然上海的“塔基”还不够厚实。因此,本市仍要加强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尤其是重视针对不同行业深度分析企业生存的“危险期”,破解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的“堵点”“痛点”,提高政府服务精准性,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耐久”的营商环境。

图6 2019年北京、深圳、上海科技创新存量企业数对比(单位:倍数)③数据来源:北京、上海、深圳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五、创新链条:打造完整的研发配套产业体系

一个创新区域是否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是衡量该区域创新配套环境的重要指标。这方面深圳优势突出,福布斯中文网曾提问,“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想用5天或两周时间来实现一个创作理念,在哪个地方可以完成?”美国硬件创业团队SPARK创始人扎卡利·克洛基博士的答案是——深圳。“在深圳,你能在不超过一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实现这个想法任何想要的原材料,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完成产品原型—产品—小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④相对而言,张江虽然集聚了大量芯片研发企业,但没有零售渠道,导致上海创客做智能硬件所需要的芯片、模块、开发板等部件,无法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买到,必须绕道深圳。究其原因,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深圳第二产业占比仍超过40%,制造业仍是城市创新的重要产业支撑。这使得深圳可以依托低门槛的研发平台、强大的生产能力、丰富的技术人才与高效的物流体系,培育出善于学习、紧密合作、快速转化的强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这种“设计-孵化-生产-运营”的一站式创新链条赋予了深圳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深圳的启示在于,研发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研发中心仅是创新产业链上的一环,若想通过研发来带动整个产业链形成创新闭环,首当其冲要具备完整的研发配套产业体系。当前,由于过高的土地、人力、商务成本投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原因,上海的一部分电子、生物医药等高产值低附加值的产业针对性地选择了临近的苏州、无锡等产业空间。未来,上海的创新要放在长三角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充分利用长三角的制造业研发体系,构建长三角创新“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模式,加强产业对接,推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医学》 网址: http://www.shyxzzs.cn/qikandaodu/2021/0520/522.html



上一篇:智慧城市新趋势
下一篇:上海蔬菜标准园年创建概况和发展对策

上海医学投稿 | 上海医学编辑部| 上海医学版面费 | 上海医学论文发表 | 上海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上海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