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廖万清院士:跨越科研万壑 守护医者清流(2)

来源:上海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建中国第一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 S8012的发现对廖万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在国内隐球菌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时候,廖万清打算成立一个实验室。1985年,

创建中国第一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

S8012的发现对廖万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在国内隐球菌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时候,廖万清打算成立一个实验室。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廖万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这个“国内第一”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其实只是一个16 m2的小房子,可是廖万清已经非常满意了。“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医院的房间紧张,我本来提出要把皮肤科门诊一间5 m2的厕所改造成实验室,没想到医院非常支持,把一个16 m2的资料室腾出来给我用。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来,一定要填补中国真菌病研究的空白。”

在当时的条件下,廖万清要拓荒开辟一条道路,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首先,实验室没有空间用来做动物实验,每一次都跑到动物房去做实验也不现实。他就在实验室的窗户上挂个笼子,自己养小白鼠。设备不全,资金不够都不是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及时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进行显微摄影,廖万清骑着自行车到第二军医大学电教室去拍照。实验室没有菌种,他就到全国各地去搜集。“我们到各地去交流都会提出跟他们交换菌种,我和我的学生每次出国交流也都保持着交换菌种的习惯,现在我们实验室致病的隐球菌菌种种类是全国最全的。”多年艰苦探索,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边防海岛,收集到大量珍贵的真菌标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廖万清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促进了医学真菌学的发展。

欢送两位博士出国学习

浓浓军旅情

至今还带有浓浓梅州口音的廖万清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县。1938 年,廖万清出生在新加坡。1941 年,廖万清的父亲去世,3岁丧父的他被送回中国,从此跟着叔叔一起生活。

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到了廖万清上学年龄时,生活清贫的叔叔不负重托把他送进了小学。廖万清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好,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的。那时,他心里就有了梦想:长大后要像家族里的叔公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

1956年,廖万清面临高中毕业。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热血青年,廖万清还有一个愿望——报效祖国。廖万清说:“报效祖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军。”

俗话说好事多磨,廖万清的参军之路一波三折。“当时部队到学校里来招人。第一次来的是空军部队大学,我的班主任推荐了我”。虽然品学兼优,但部队通过查资料得知廖万清有海外关系,他因为无法选择的出身被淘汰。第二次来招生的是海军大学。海军大学要招的是技术人才,对出身的要求不像空军大学那么严格,廖万清很高兴地去参加面试,经检验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学校的要求,但是体检的时候发现,他的体重没有达到45公斤的招生要求。“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我当时只有39公斤。”

是金子总会发光,廖万清始终没有放弃希望。随后,第四军医大学的邵振海中尉和梁泽民少尉到学校招生。他们看了廖万清的简历后觉得很满意,决定录取他。可是有过前两次的曲折经历,廖万清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他问招生老师:“我有海外关系,要不要紧?”老师们笑笑说:“没关系,出身是没法选择的。但是革命道路却是可以选择的。你愿意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我们也愿意接收你。”廖万清还担心自己瘦小的个子达不到招生要求,老师们说:“这个更没问题,经过锻炼,你会长大长高的。”回忆当年曲折的参军经历,廖万清一脸欣慰。当时整个梅县一共才招了42个人,廖万清所在的年级有200多名同学,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名同学有幸入选。他非常高兴,从医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参军更能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报国夙愿。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刻苦训练,要学好本领报效党、报效国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来到第四军医大学的第一年,瘦弱的廖万清以顽强的意志,耐受住了大西北的恶劣气候,胜任了超体能的军事训练。1961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一个月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一名军医。 “当时选择大内科、大外科的人挤破了头。”廖万清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当时不起眼的皮肤科,并立志“做该领域里的拓荒者”。

作为一名军人兼医生,廖万清还致力于军队真菌病的防治研究,明确了各种真菌病的高发和非战斗减员因素。他主持完成了军队重点课题“东南沿海部队高发皮肤病的防治研究”,亲自带着科研团队上岛礁。他专门制定了针对军队真菌病的防治措施,并研制了防癣鞋垫、防癣袜、防癣裤等抗菌装备及复方酮康唑霜、复方奈替芬霜等药物,显著降低了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有效保障了战斗力。此外,针对粮食霉变引起战士的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廖万清及其团队还发明了专利产品——食品防霉保鲜剂,以防止粮食霉变。廖院士常说:“作为一名军人,用我的研究成果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是我的责任。”其相关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各类成果奖17项,还荣获了解放军总部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文章来源:《上海医学》 网址: http://www.shyxzzs.cn/qikandaodu/2021/0128/333.html



上一篇:《医学综述》2014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下一篇:明代江南何氏医派在上海地区的流传和影响

上海医学投稿 | 上海医学编辑部| 上海医学版面费 | 上海医学论文发表 | 上海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上海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